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在第4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黨委宣傳部開設“弘揚教育家精神”專欄,全面展示我校一線教職員工踐行教育家精神的先進事跡和精神風采,感召廣大教師切實將教育家精神內化為教書育人能力和躬耕教壇實踐,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與新時代“大先生”,為全面推動我校在復興期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今天,一起來看看各學院(部)對教育家精神的踐行和感悟。
電智學院
電子信息與人工智能學院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持兼容并蓄、終身學習的教育教學理念,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堅持教學中心地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具有寬廣國際視野和深厚家國情懷,專業基礎厚實、工程訓練扎實的復合型人才。

2023-2024學年,學院獲批“人工智能與微系統未來產業創新研究院”省級科研平臺,獲批省級“新型顯示現代產業學院”,獲批“西安市智能電子裝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教師寧舒雅獲批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稱號,教師齊勇指導學生獲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國家二等獎,郭拓指導學生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二等獎,李頎、雷濤指導學生獲第十八屆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技術賽國家級一等獎。
展望未來,電智學院將圍繞學校“十四五”規劃,堅持以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引進和培養為重點,全力打造高水平團隊,引導教師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胸懷天下、志存高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新教學形式手段,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文化自信,鼓勵學生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切實把專業所學轉化為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生動實踐。
設藝學院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設計與藝術學院(絲路文化與傳播學院)始終秉持“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厚植教育家精神作為學院工作主線,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努力打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推動學院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一年來,學院獲批西北首個設計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獲批國家樣板支部1個,榮獲陜西省學雷鋒活動示范點,獲批省部級平臺3個,獲批中國家社科基金和藝術基金3項、科技部1項、教育部人文5項、國家博士后資助研究計劃2項。其中劉宗明教授成功獲批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經費115萬元。詹秦川教授獲陜西省2023年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并入選陜西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計劃全省一流團隊;劉祥輝教授入選陜西省三秦英才引進計劃文化藝術人才項目,各級各類專業競賽獲獎600余項。這些成績是學院長期堅持實踐育人、創新育才的直接成果。
展望未來,學院將繼續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堅持以文化為根、以創新為翼,推動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學院將致力于構建更為完善的育人體系,探索更加多元的教學模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藝術的熏陶中,成為肩負時代重任的棟梁之才。
數學學院
數學是基礎學科之首,地位突出,作用重要。數學與數據科學學院圍繞“強基礎,固特色,開新篇,創一流”學科發展“四新”格局,堅持黨建引領,聚焦關鍵環節,學科建設、對外交流、科學研究等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我校數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通過教育部公示。這是我校數學學科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將持續推動數學學科高質量發展,為學校優勢學科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和計算支撐,保障學校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需求。
2023-2024學年,學院舉辦國際交流會議8場,開展“前沿科學報告”“未央導師論壇”56場,學科影響力不斷增強。結合數學、人工智能和能源交叉特色,聯合長慶油田、眾望能源,獲批“能源數學和數據融合陜西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助力陜西經濟綠色發展。
上一學年,學院獲批國家級項目9項,首次獲批外國資深學者研究基金項目。學院教師先后獲批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第二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獲得陜西省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第六屆青年優秀論文獎”第一名并獲一等獎,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一部,發表高水平論文32篇,其中SCI收錄28篇。
(核稿:林梅 編輯:劉倩)